为啥我们总说资本没有祖国
点击上方蓝字“炒股拌饭”,关注了解更多精彩
明朝是个门槛,每个朝代迈过去就是盛唐,迈不过去就是两宋。卡在那里走不动,最终就是明朝自己。
说起明末就不得不提晋商集团。很多人一定觉得很奇怪,为啥大清朝开国就给八个晋商集团带了个高帽子,叫八大皇商。
通常改朝换代都是册封武将,因为军功在这个阶段才是最重要的,历史上很少见开国就去册封商人的。
这是因为满清之所以能击败大明,除了国内财政崩溃、东林乱政、农民起义,很大一个因素来自晋商。
01 九边
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叫胡马度阴山,这是唐代王昌龄非常著名的一首诗。
这里胡马说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草原骑兵,龙城说的是匈奴单于的王庭,飞将说的是奔袭匈奴王庭的大将军卫青。
整句话的意思是:如果奔袭匈奴王庭的大将军卫青还在,绝对不会让敌人的骑兵翻过阴山。
很多人从小就会背这句诗,但大多数人不知道“阴山”到底是个啥东西。
阴山处在下图标记那个位置,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之间的一条阻断山脉。
阴山地势险要,尤其是南面地形几乎是垂直的,上下落差有一千多米。
我们可以从这张卫星遥感地图上,感受一下阴山这个高低落差。
这个地形别说是人了,连猴子从上面爬下来都不太容易。
所以匈奴如果想要南下烧杀抢掠,翻山肯定是没戏的。因为这种地形落差的山脉,带着补给和军粮根本就爬不下来
这就导致了每次匈奴南下到中原,都只能通过山之间那几个豁口位置,也就是几个山脉连接的地方。
而且这地方不光得有穿山的口子,还得沿途有水源,不然行军路上人和马都得渴死。
整个北方能满足这个条件的地方并不多,所以需要守的口子也并不多。只要守住了这几个口子,就能阻止匈奴南下。
明朝的九边重镇就建立在这几个豁口上,而且驻扎了大兵团防守。
啥是九边呢?就是下面这几个从西北到东北连绵不绝的要塞群。
九边以北京为中心,在“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”的大明北部防御核心思想的带动下,保证了大明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。
守住这几个险要高地对中原是很重要的。当年宋朝为啥一直挨打,因为燕云十六州都在别人手上,无险可守就只能守江。
大宋朝把大兵团都集结在河南开封一带,准备在平原地带和草原骑兵对决。
后面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,女真灭掉契丹以后挥军南下,直接跨过黄河干掉了北宋。
当时还掳走了宋朝俩皇帝,宋徽宗和宋钦宗,历史上叫靖康之变。这个就是金庸小说里,郭靖和杨康名字的来源。
讲到宋朝的事儿,可以顺带讲下现在印度为啥老是和我们在边境高地上杠,原因和北宋那时候很类似。
之前在这篇《印度为啥总是来挑事儿》里面咱们说过,西藏那边地形很类似燕云十六州的位置,邻国居高临下,印度自己无险可守。
这个高地距离印度首都只有不到300公里,高地下面一马平川。这给了谁也不安心啊,所以印度人一直都想爬上高地。
因为有了宋朝的教训,所以明朝建立之初,朱元璋把蒙古人赶回北方草原之后,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设立九边。
这里肯定有人要说,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啊,为啥不能以攻代守,要大兵团在这里傻乎乎的防御呢?多浪费资源啊
因为游牧民族的骑兵真的非常强悍,汉人根本就不是这些少数民族草原骑兵的对手。
可以说除了汉唐两朝,基本没有哪个汉人统治的王朝会主动出击去攻击游牧民族的。
当然,明朝也确实出征打过几次游牧民族,毕竟他们击败的元朝就是蒙古人出身嘛。
可是蒙古的草原骑兵打不过就跑,来来回回和你耗着,始终没办法把他们彻底消灭。
所以明朝初年永乐北征虽然把游牧民族打的四散奔逃,看起来牛逼哄哄的。
但这么搞明朝自己损耗也是非常大的,因为战争本身是要讲投资回报的。
打仗这种事儿,本质上是一种武装暴力投资。花了那么多的军费,死了那么多人,如果战后能收回成本产生利润,那战争的目的就达到了。
决策者甚至可以考虑发动更持久、更大规模的战争,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。
但是打仗要是没啥投资回报,就变成了亏本买卖,没人会旷日持久的打下去,因为会导致帝国财政崩溃。
永乐十八年,山东就发生过唐赛儿起义,当地饱受战火摧残。
原因就是明军北伐钱不够用,老百姓除了税收还要承受漕运和徭役,赶上灾年只能造反。
可是如果不消灭游牧民族,始终是中原王朝北部和那的隐患,他们一旦发展壮大就会挥军南下烧杀抢掠。
这些游牧民族就像中原王朝头上悬着一把刀,天天都要担心啥时候会掉下来。
每天担惊受怕谁还有心思发展啥经济,好不容易攒了点钱很容易就被人抢了。
明朝最后选择的策略是,反正没法消灭游牧民族,所以就在各个天险的位置修筑了连绵的要塞群,也就是九边。
防御建起来以后,明朝这帮人开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,想方设法开始控制游牧民族了。
他们想出的办法是搞贸易制裁,拿贸易做武器逼迫这些游牧民族屈服。
这道理就像当初老美制裁朝鲜伊拉克似的,不让他们从国际市场进口任何东西,经济不就每况愈下嘛。
明朝主要靠的是盐铁政策,这两样东西是当时国家贸易里面最重要的物资。
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听话的时候,就开放盐铁茶叶贸易,在边境限量交易。
游牧民族如果不听话想打劫,不好意思,边境交易被关闭了。
北方游牧民族没办法自己生产盐铁这些东西,到时候别说造兵器打仗,可能家里菜刀都用不上。
明朝前期这套体系运转非常成功,很好的控制了北方游牧民族。
大明王朝前面三百年的时间里,基本上游牧民族是服服帖帖。
边境贸易的盛行也催生一批周边省份商人的崛起,山西因为靠近要塞关口,近水楼台成为边贸的最大受益者。
一批十分富有的商人就此在山西产生,这批人就是我们常说的晋商。
02 明朝的边贸体系
说清楚晋商,还必须说一下当时的边贸体系。当时的边境贸易中,大明王朝依托长城防御,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。
要知道长城之所以存在,并不单单是用来军事防御,更重要的功能是控制贸易。
有了长城,就可以永远控制和游牧民族贸易的主动权,拥有绝对的商品定价权。
通过给自己商品定高价,游牧民族商品定低价,大明王朝就能赚取高额利润。
我们知道游牧民族多数在最北方,冬天极冷也不产粮食。如果游牧民族不接受定价,那就不开关互市。
不开关做生意,他们的牛马羊卖不掉就会被大雪冻死。不买我们的粮食过冬,甚至连人都会饿死,他们根本没啥选择的余地。
北方游牧民族为啥积累点资本就想着入关,因为只要越过长城,他们就可以不再被征收高额商税。
前期明朝依靠这套东西控制游牧民族非常成功,但所有的东西都是有尽头的。
明朝中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和官僚体系日渐腐败,这套边贸体系逐渐失效了。
我们前面说过,明朝控制少数民族的方式是通过盐铁茶叶在边境的限量交易,这里重点在限量上。
资本的诉求是赚更多的钱,限量意味着每年贸易配额是一定的,这还咋赚更多钱。
怎么解决配额问题呢?有钱能使鬼推磨啊。
买通边防军,买通地方政府官员,让他们提供走私通道就成了最便捷的方式。
晋商当初确实也是这么干的,贿赂边境官员,走私盐铁、茶叶、火药、大炮等战略物资到后金。
在女真那边换取貂皮、高丽参这些东西,再回中原高价卖出。
这个生意晋商一直从明朝中期做到明朝末年,通过倒买倒卖财富累积的越来越多。
后面明朝国力衰弱,女真人崛起,想造明朝的反,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战略物资从哪里来。
打仗没有足够的物资根本没戏。比如女真不能炼铁,没铁就不能生产武器。打仗首先需要的就是足够的武器,你总不能拿个木头棒子和人家拿着大刀的军队死磕吧。
比如关外基本也不产盐,没盐吃人们就没力气,也就根本没办法打仗。还有粮食也都是来自关内,所以想造反首先就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
要说当时东北可真是一片狼藉。努尔哈赤在辽东,每占领一块地方就烧杀抢光一片,当时的辽东连耗子都没法生存。
这努尔哈赤倒不是不想搞建设,问题他是真不会。手下除了打仗和打猎在行,对种地打铁一窍不通。
更糟糕的是又赶上关外自然灾害连年不断,温饱成了老百姓最大的问题。
万历年间开始的“小冰河时期”,导致的关外通货膨胀水平一路飙升。
当时后金统治区虽然只有七十万人口,但米价曾高达八十两一石,布也要二十两一匹。百姓易子而食,那时候在后金并不是一个故事。
眼见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要造反,女真人只能找到了山西的晋商老朋友们。
晋商以张家口为基地,从全国各地采购商品,常年往返关内外,从事走私活动。
通过走私贸易,晋商给女真输送了大量的粮食、衣物和生铁等军事生活物资。
努尔哈赤也没亏待他们,拿着人参、鹿茸、貂皮等贵重物品和晋商交换。
辽东米价最终降到了一两四石,人口增加了数倍,粮价却压到了最峰时的几百分之一。
交易另一方的晋商集团,通过倒卖差价,仅仅在崇祯十五年,就窖藏了上千万的银两。
说起来当时真没啥东西是这帮晋商不敢卖的,走私物资提供情报啥都干。
不管是明朝明令禁止的铁器食盐和粮食,还是明朝在东北方向的布防图,都能被商人们高价买到,然后用更高的价格卖出。
甚至女真开动战争机器所需的全部的火药、八成的粮食和超过六成的金属,都来自晋商。
这个事儿史书上也是有记载的
“又有假此(马市贸易)窥觇虚实者,中国罔利之徒,与直结交,甚至窃买军器,泄露军情,虽有监市分守等官,势不能禁。”
------明会典.卷一百零七
这道理就像我们前文《日本当年为啥和美国爸爸翻了脸》说的一样,日本人二战时候物资都是美国人供应的。
要是没有美国人做这个后勤部长,侵华战争一天都打不下去。
于是结果就变成:晋商向女真出手粮草武器情报→女真南下烧杀抢掠→抢来的钱从晋商那里换来更多物资→女真继续南下烧杀抢掠。
这也是为啥明末袁崇焕宁远大捷,击败努尔哈赤以后。
皇太极最担心的不是袁崇焕有多厉害,也不是什么明朝乘胜追击。
而是封锁边关之后,晋商会不会不来和后金做生意,那女真人可就完蛋了。
我们前面说过当时处在小冰河期,明朝境内到处旱灾颗粒无收,各地吃不上饭的流民都在造反。
女真人也没好到哪儿去,也闹起了严重的粮食危机。因为他们所在的纬度更高,气候影响更严重。
春夏干旱不下雨,冬天又闹大雪灾。等于暖和时候粮食种不出来,天冷时候又把牲畜都冻死了。
明朝死守宁远和锦州搞经济封锁,试图困死塞外的女真人,这时候也只有晋商能给他们带来外部的粮食。
要是晋商不来,别说关内汉人的花花世界,女真能不能维持内部统治都成了大问题。
不过结果没有让皇太极失望,后面很长时间里晋商和女真的合作都是亲密无间。
这段经历在历史上记载的也很清楚,“与辽左通货财,久著信义”。
范永斗和其他七家晋商以张家口为基地向关外贩运物资,直到女真获得了天下。
这种有钱不赚王八蛋的思路也一直持续到清末。这段时间晋商成为最早一批和荷兰人合伙走私鸦片的大商人。
荷兰人失势以后开始和英国人合作,英国人把鸦片运到广东一带,然后晋商运往内地销售。
鸦片贸易中晋商发了大财,不过因为常年和鸦片打交道,很多晋商都染上了鸦片。
虽然家大业大不至于像清朝普通百姓吸到家破人亡,但走向衰落已经不可避免。
乔家掌门人乔致庸在家规中有一条就是:乔家子孙不得吸毒。然而并没啥卵用,乔致庸一死,该吸还得吸。
不过当时促使晋商大力资敌还有个原因,就是东林党把持政治经济资源,积压了晋商的生存空间。
这并不是什么给晋商洗地,但这确实是客观原因之一。
我们知道古代读书是需要家里有钱的,而且有小钱都不行,明朝官商勾结的方式就是花钱培养读书人。
培养更多的读书人进朝廷做官,就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,这招是从晋商开始玩的。
原因是古代社会等级分明,商人排在士农工之后,处在社会鄙视链底层。
晋商想要出人头地,光赚钱是不够的,还得大家抱团取暖,劲往一处使,所以大家就形成了商帮。
有了商帮也不行啊,入伙的人社会地位都低,没有社会地位意味着没人给自己争取权益。
所以培养自己的人入朝做官给自己说话,巴结各种地方权贵就成为一种必然。
有了钱和权贵支持,晋商生意自然就做的更大,开始向全国范围内扩张。
明朝后期晋商已遍及全国各地,北京城曾流行这样一句话:"京师大贾数晋人"。
其实这个玩法从古到今一直没变过,以前我做工厂时候有个台湾大客户。
爷爷那辈开始就在已经在台湾那边当了大官,之后辞官下海做起了生意。
后面生意做得挺大,按照爷爷的安排家族生意爸爸接手,叔叔则转行从政做了民进党立委。
用他的话说,叔叔做民进党立法委员,才能保证他们家族安心做大生意。家族生意赚了钱,又可以为叔叔的立委竞选提供金钱支持。
在明朝嘉靖隆庆和万历这三个明朝中后期皇帝统治时期,主导明朝中央政府的是晋商派系。
到了万历后期和天启崇祯时期,主导朝廷的是东南商帮派系,被他们推到前台的就是大家熟悉的东林党。
明朝早期晋商这套实在玩的太狠,对东南商人压制是在太厉害了,开始被东南豪强们抵制。
双方最终撕破脸,导致了嘉靖皇帝后期南倭北虏的集中大爆发,这是东南商帮和晋商派系斗争的直接产物。
隆庆开关成了这场斗争的最终结局,大明朝在南北各开放一个关口。
不过从此以后,晋商也逐渐失去了主导明朝中央政府的能力,张四维的上位是晋商最后的绝唱。
朝廷里面主导的变成了实力更加雄厚的东南豪强,东南豪强上位以后对晋商的打击几乎是全方位立体化的,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嘛。
晋商被逼无奈只能向外寻求突破,他们先是找到了蒙古人,之后发现蒙古人太弱鸡。
后面看上了万历中后期就开始在东北冉冉升起的努尔哈赤,最终决定选择努尔哈赤做自己的利益代言人。
李光斗在《中国第一商帮“晋商”是如何衰败的?》一文中写道:
“明末,后金崛起,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,晋商甚至干起了‘里通外国’的勾当。”
清朝入关以后,为表彰晋商协助女真打下江山的汗马功劳,晋商成为清朝八大皇商,享尽了特权。
03 八大皇商衰落
胡雪岩说:“官家、洋行、江湖联手,才是大生意”,这条道理从古到今都没失效过。
拿最近的Tiktok来说,金毛最近一顿打压之后,原则上核准了甲骨文入股建设云上加州确保继续运行。
为啥是甲骨文不是微软呢?因为甲骨文老板是科技界不多的高调川粉,自己的小伙伴当然要大力支持才能聚拢人心嘛。
绝大多数大生意一半都是政治,后面怎么分配,分配给谁,则是纯政治了。
这么多年过去了,事物的底层运行法则这么多年其实从来变过。明白了这个,就明白了吴思当年那本潜规则。
满清入关以后收益最大的晋商,是大家熟悉的范永斗一家,其他七家加起来得到的好处都没这家多。
原因也是这家人给清朝帮了大忙,基本上清朝几次打大仗后勤都是他们家支持的。
有时候钱不够还要问他们家借,范家甚至会做一些贴钱的生意支持朝廷,朝廷也对他们很放心。
原因也很简单,范永斗这些晋商被民间当做大汉奸,恨不得把他们扒皮抽筋。
所以当时谁都有可能反清复明,但是晋商是一定不会的。他们反而要依赖大清的保护。
所以他们甚至比女真人自己更维护清朝统治,清朝也很放心的把经济大权交给晋商。
康熙出征平准格尔叛乱的时候,范永斗的孙子范毓主动上书。
愿意用低于朝廷运粮费用30%的费用,协助朝廷运送军粮。
范毓也是乾隆十五年去世以后,唯一进入《清史稿》的商人。
我们知道清朝打了很多次打仗,但是财政都没打崩,部分原因也要归功于晋商。
从征讨噶尔丹开始,清朝就采取了战争后勤商业化的模式,全部交给晋商承包。
做为军事承包商,晋商跟着清军在草原一步步推进,官府和商人一起到处开发当地资源。
把草原的土特产、畜牧产品和各种矿产动物皮毛低价收购以后,贩运回内地倒卖。
之后再把内地的粮食茶叶布匹等各种东西贩运到草原,形成贸易闭环。
这样一来,先通过战争征服草原部落,然后从当地产生经济效益,利润用来养兵。
这样就不需要所有的钱都从中原调拨,增加中原的税赋压力,这种军事优势就能长期有效维持下去。
我们前面说过,打仗是要考虑经济效益的,可能很多人都不懂这个道理。
我们举个例子就明白了,比如黑道大哥带着社会青年打架抢地盘以前香港电影都见过吧。
清朝打噶尔丹的道理,类似清朝皇帝带着小兄弟和噶尔丹干架。
各种斗殴凶器和医药费花了100,然后从噶尔丹这里抢了一条街收保护费。
沿街各种买卖缴纳保护费120块,这不就赚了嘛。可以拿多出来的钱继续干仗,去抢新的街道收保护费。
要是你干仗花了100块,自己又没想出好办法收保护费。最后保护费只收回来90,那不就亏了嘛。
每次亏10块,你的100块本金很快亏光了,时间长了就没法继续打下去了。
仗打完以后,清朝皇帝下诏书表扬晋商,说他们给大清朝节省了上亿两白银。
后面山西商帮在整个清朝统治生涯中,也几乎出尽了风头。直到晚清和洋人的买办竞争落败前,都是整条街最靓的仔。
不过这说的是晋商整体,八大皇商里的最大的范家就没那么幸运了。
大清从面对这些在明朝时期帮助过自己的这帮人,其实内心是非常复杂的。
感激当然是感激的,不感激也不会册封做八大皇商。不过相比感激,可能防范之心更重。
要知道自己当时的身份可是土匪造反,你们这帮晋商大佬竟然毫不掩饰的偷偷背叛明朝支持我们,将来会不会支持别人呢?
所以清朝面对晋商大佬范家的时候一直很矛盾,不过当时又不能直接抄了他们家,这会寒了别人的心。
而且早期天下没有完全平定的时候,大清朝还要借助范家庞大的财富和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。等天下平定以后,这些能力就让大清越发不安。
这范家自己的祖国都能出卖,万一别人承诺更大的利益,会不会出卖我们。
后面朝廷给范家挖了个坑,给范家发了个牌照让他们专营清廷对日本的金属铜贸易。
买回来的铜朝廷拿来铸钱,不过这些铜只能卖给朝廷用,不能卖给其他人。
我们都知道专营这东西一般都是暴利,比如古代能搞盐铁专营的都是大富商。
范家开始也是这么以为的,不过日本铜价年年上涨,朝廷采购价又不涨,等于高买低卖单单亏钱。
生意做得越大亏的越多,最后亏空太多,找了个罪行满门抄斩,家产也全部充公了。
九泉之下的范永斗大概从未想过,他辛苦经营的范家商业帝国,会以这样惨淡的方式告别历史舞台。
这也是为啥老狐狸巴菲特说,没有一个人可以靠做空自己的祖国成功。就是短期成功了,后面也很难善终。
很搞笑的是,大清后面给投降自己,并且立了大功的那批明朝官员著书立传时候起了个书名叫贰臣传。
贰臣啥意思不用解释大家也明白,就是不知廉耻转投其他主人的叛徒。
你确实是立了功,但新主人打内心深处是防范和看不起他们的。
清朝的统治者心里对这批人到底是什么态度,从这里可见一斑
尾声:
如果你研究过近代史,会发现“带路党”的下场往往都不会太好,晋商也是其中一个。
他们曾经拥有其他商人羡慕的特权,但并不知道这份特权却是一把双刃剑。
在把他们推上浪尖的同时,也让晋商失去了驾驭自己命运的权利。
后面因果循环,晋商逐渐在历史中被洋人的买办所替代,北洋军阀和后面的蒋介石都是英美买办资本在民国的代言人。
当时的晋商资本还是有国界的,属于本土资本,兴衰都是随着国运起伏的。
现在的资本才是真正无国界的无冕之王。美国现在经济结构产生问题,还有中低端制造业空心化的问题。
很大部分原因是从里根开始搞小政府,开始对这些资本,也就是华尔街的约束力太弱导致的。
对国家发展来说,资本是一把双刃剑。没有足够的资本投入根本发展不起来,资本话语权太强也会反噬。
国家在这里的作用是合理调配权力和财富。国家调配失灵、贫富悬殊过大的结果就是,底层以生死清算上层。
从历史上看,一个国家不对资本力量进行平衡和强有力的管控,无限放纵资本扩张,早晚要被害死。
全文完!感谢观看,如果喜欢请点在看,或者分享到朋友圈。
延伸阅读: